在德国,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,利用假期万里迢迢来到南美洲和非洲,在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。
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,也不是勤工俭学,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。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父母自掏腰包,是名副其实的花钱买罪受。
众所周知,德国属于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,民众普遍生活富裕。然而,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“再富也要穷孩子”。
他们的理由是,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,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,与其让他们长大后面对挫折和无助,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,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。
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
在德国,很多富裕家庭早已认识到,坐拥万贯家财未必就是好事。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,很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。
基于这种认识,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德国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,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,而是将绝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机构。而他们的子女对其父母的这种做法也大多表示理解。
现年24岁的蒂姆·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。大学毕业后,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收入。
对此,蒂姆表示:“父母的财富我无权拥有,他们把钱用在了社会需要的地方,也为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。我会拥有自己的财富,获得如同他们一样成功的喜悦,这一天总会到来。”
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
德国人深信:社会是一个整体,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,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、和谐、安定。
去德国探亲时,有一次我在游览汉堡动物园途中去了趟卫生间。出来的时候,被一位年轻女士拦住,询问我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在里面。她解释说,她的儿子进卫生间很久了,到现在还没有出来。
我忽然想起,刚才确实听到卫生间里有敲打声,于是回头循声找去。在卫生间最里面的位置,我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,正在一脸认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——因为拉杆突然失灵,冲不下水。
男孩认为,自己用过的厕位如果不冲干净,对不起下一个如厕的人,也有失自己的尊严。
品德培养不靠教导
在德国人心目中,有这样一个观念: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,而不是被教导的。
德国中小学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,一般称为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”,或者“社会化过程”。
其目的不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,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,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。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观念:热爱生命、公正平等、诚实、守信。
不仅如此,多数德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,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,让孩子发表看法,共同讨论,判断是非对错。
同时,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。在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,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,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。
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,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、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,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。
让孩子独立思考
十岁的儿子喜欢自己做吃的,常在放学后问可不可以做蛋糕,只要答应他,什么都不用操心,过一会儿蛋糕就能端到眼前,味道也相当不错。
有一回,他很自豪地宣称:“今天我来做饭。”之后翻菜谱,到超市自己选材,回家后就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。
从餐前饮品到正餐,再到各自的饭后甜点,我只管享受。正餐是很正宗的德国煮猪肉、土豆面包团子和紫包心菜。
其实在国内和国外生活的儿童差别最大的是成长方式的不同。德国家长一般关心孩子在学校里的心情,而中国父母则更关心考了多少分。
不要以为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耽误孩子。在德国进入中学后,开始分为实科中学、职业预校和文理中学。文理中学的孩子主要以上大学为目的,职业预校的孩子会去上职业学校,实科中学的孩子则会去上专科院校。
这样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临考大学的压力,各尽所能。文理中学课程多,对有才华的孩子能够重点培养。而没有读书意愿的孩子可以选择某一行业做职业培训,更早走上社会。
在很多方面如汽车工业、化工、医药、高科技等方面德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诺贝尔奖得主中更是不乏德国人。其实只要了解德国的教育,就不难明白个中原因。